新生儿肠道感染主要是怎么引起的

新生儿肠道感染主要由产道定植菌感染、奶具污染、手卫生不足、抗生素使用不当、免疫系统发育不全等因素引起。
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母亲产道内的细菌,如大肠杆菌、B族链球菌等可能通过口腔或皮肤侵入肠道。早产儿因缺乏母体抗体转移更易发生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益生菌补充。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会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滋生。建议采用煮沸消毒法,每次使用前后需彻底清洁,配制奶粉时需使用70℃以上热水杀灭阪崎肠杆菌等致病菌。
护理人员手部携带的沙门氏菌、轮状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接触新生儿前需用流动水洗手40秒以上,指甲缝等部位要重点清洁,必要时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
广谱抗生素会破坏新生儿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艰难梭菌过度繁殖。母亲产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或新生儿治疗性用药时,需严格遵循医嘱控制疗程,避免二重感染。
新生儿分泌型IgA抗体不足,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薄弱,难以抵御致病微生物侵袭。母乳喂养可提供乳铁蛋白等免疫活性物质,早产儿可考虑补充免疫球蛋白制剂。
预防新生儿肠道感染需注重孕期保健,避免产前感染;分娩时严格无菌操作;提倡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保持居室通风干燥;接触婴儿前规范洗手;奶具每日消毒;避免探视人员直接亲吻婴儿面部;发现腹泻、发热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物。母乳中含有寡糖等益生元成分,可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生长,配方奶喂养时可咨询医生添加特定益生菌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