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功能性出血如何诊断

更年期功能性出血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方式进行。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出血情况、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和家族史。重点了解出血的持续时间、出血量、周期变化以及是否伴随疼痛、头晕等症状。病史采集有助于初步判断出血原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全身检查主要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面色、血压等;妇科检查通过触诊和视诊评估子宫、附件的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肿块、压痛等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激素水平检测等。血常规可评估贫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排除凝血障碍;激素水平检测有助于了解内分泌状态,判断是否存在激素失衡导致的出血。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检查,通过阴道超声或腹部超声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和卵巢结构,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疾病。必要时可进行磁共振成像进一步评估。
病理检查通过子宫内膜活检或诊断性刮宫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病理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金标准,可明确是否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或恶变。
更年期功能性出血的诊断需综合多种检查手段,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确诊。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多摄入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绿叶蔬菜等,预防贫血。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缓解更年期症状。若出血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