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肠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血吸虫肠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血便、肠梗阻症状及营养不良。血吸虫肠病是血吸虫卵沉积于肠壁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病程进展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和晚期。
早期表现为间歇性脐周或左下腹隐痛,排便后缓解。慢性期腹痛加重呈持续性,腹泻每日3-5次,粪便稀薄带泡沫。这与虫卵沉积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肠蠕动加快有关。
患者常有排便不尽感,直肠刺激症状明显。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散在黄白色虫卵结节。重度感染者可出现假性息肉样增生。
典型表现为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和黏液,镜检可见红细胞和夏科-莱登结晶。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晚期因肠壁纤维化增厚、肠管狭窄,出现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机械性肠梗阻表现。腹部触诊可扪及条索状肿块,影像学显示肠管节段性狭窄。
长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消瘦、水肿、低蛋白血症。儿童患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成人可出现维生素缺乏症。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血吸虫肠病患者应保证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和铁剂。避免进食辛辣刺激及粗纤维食物,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慢性期可进行适度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但出现肠梗阻症状需立即就医。疫区居民应避免接触疫水,定期接受病原学筛查,确诊后需规范使用抗血吸虫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