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腹泻是什么病的症状

霉菌性腹泻是由肠道霉菌感染引起的消化系统症状,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霉菌性腹泻可能由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抑制剂使用、艾滋病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水样便伴黏液、肛门瘙痒、腹胀腹痛、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
白色念珠菌是肠道正常菌群之一,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过度增殖并破坏肠黏膜屏障。这类患者粪便中常可见白色伪膜样物质,需通过粪便真菌培养确诊。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同时需停用不必要的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霉菌获得性增殖优势。长期使用头孢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者更易发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抗生素方案,必要时补充益生菌制剂恢复微生态平衡。
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升高易继发真菌感染,血糖超过11.1mmol/L时风险显著增加。这类患者需优先控制血糖至达标范围,同时进行抗真菌治疗。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对预防复发尤为重要。
器官移植后使用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肿瘤放化疗患者及HIV感染者CD4细胞计数低于200/μl时,肠道防御功能严重受损。这类患者出现腹泻需立即就医,避免发展为侵袭性真菌感染。
婴幼儿肠道菌群未稳定建立,老年人消化功能衰退,这两类人群更易发生霉菌定植。哺乳期母亲需注意乳头清洁,避免交叉感染。建议选择易消化的低糖饮食,避免摄入霉变食物。
霉菌性腹泻患者日常应保持饮食清淡,减少精制糖及高淀粉食物摄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如蒸蛋羹、嫩豆腐等。可食用含有天然抗真菌成分的食物如大蒜、生姜,但需避免辛辣刺激。注意餐具高温消毒,如厕后使用弱酸性洗液清洁肛周。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增强免疫力但避免过度劳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真菌血清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