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得了慢性结肠炎怎么治疗

儿童慢性结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益生菌、药物治疗、中医调理、心理干预等方式治疗。儿童慢性结肠炎通常由肠道菌群失衡、免疫异常、感染因素、遗传易感性、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采用低渣、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纤维食物。急性期可选用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缓解期逐步过渡至软食。注意少食多餐,每日进食5-6次,每次摄入量控制在200-300毫升。需特别回避牛奶等可能诱发过敏的乳制品。
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剂能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这类微生物制剂需连续使用4-8周,建议选择耐胃酸的肠溶胶囊剂型。使用期间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冷藏保存可保持菌群活性。
轻中度患儿可选用美沙拉嗪等氨基水杨酸制剂,重度需配合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合并感染时需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头孢克肟等抗生素。腹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颠茄合剂解痉,但需警惕药物依赖。
采用健脾益气类中药如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针灸足三里、天枢等穴位。推拿手法以摩腹、捏脊为主,每日1次连续2周。中药灌肠可用白头翁汤保留灌肠,但需在医师指导下操作。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通过沙盘游戏等缓解焦虑情绪。家长需避免过度关注排便情况,采用正向激励法改善患儿情绪。严重心理障碍者需转介专业心理治疗师进行认知行为干预。
患儿日常需保持充足睡眠,每日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建议记录饮食与症状变化日记,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注意腹部保暖,排便后使用温水清洗肛周。急性发作期应暂停体育活动,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运动量。家庭需营造轻松愉快的就餐环境,避免在餐时批评教育。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肠镜,持续评估黏膜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