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直肠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患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急性直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可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方式缓解。常见病因包括感染、饮食刺激或免疫异常,患者需注意避免辛辣食物并遵医嘱规范用药。
腹泻是急性直肠炎最典型症状,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粪便多呈水样或稀糊状,常伴有未消化食物残渣。感染性直肠炎可能伴随发热,细菌性感染时粪便可见脓血。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小檗碱片,同时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家长需注意儿童脱水风险,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疼痛多位于下腹部或肛门周围,呈阵发性绞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肠痉挛严重时可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合并炎症时需配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患者应避免按压腹部,采用热敷缓解疼痛。若出现持续剧烈腹痛需警惕肠穿孔,应立即就医。
表现为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与直肠黏膜充血水肿刺激神经有关。可选用痔疮栓减轻局部肿胀,配合温水坐浴每日2次。注意如厕时勿过度用力,防止诱发痔疮。心理紧张可能加重症状,建议通过腹式呼吸放松。
粪便表面附着黏液或血丝提示黏膜糜烂,细菌性痢疾可见洗肉水样便。需完善粪便常规+潜血检查,严重出血时使用云南白药胶囊止血。禁止自行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老年患者出现暗红色血便需排除肿瘤。
全身症状常见于沙门菌等感染,体温可达38-39℃。除病原治疗外,可临时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建议卧床休息,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若高热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意识改变,提示可能发生败血症需住院治疗。
急性直肠炎患者应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逐步过渡到软食,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恢复期可补充益生菌制剂调节菌群,但须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注意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出现脱水征兆时及时静脉补液。治疗期间禁止饮酒,症状消失后仍需完成全程用药以防复发。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慢性反复发作者需排查克罗恩病等特异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