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牙齿矫正后遗症和危害

成年人牙齿矫正可能出现牙龈萎缩、牙根吸收、牙齿松动、颞下颌关节紊乱、复发等后遗症,但规范治疗可降低风险。牙齿矫正需根据个体口腔条件制定方案,严格遵循医嘱可最大限度避免危害。
正畸过程中牙齿移动可能造成牙龈组织退缩,尤其原有牙周炎患者风险更高。表现为牙根暴露、冷热敏感,可通过牙周刮治配合龈下冲洗控制炎症。日常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缝刷清洁,避免横向刷牙加重萎缩。矫正结束后可考虑牙龈移植术改善美观。
持续矫治力可能造成牙根尖端部分吸收,全景片显示根长变短。轻中度吸收通常不影响牙齿功能,严重吸收需提前终止矫正。使用低摩擦力矫治系统、控制加力周期可降低风险,每3-6个月需拍摄X线片监测牙根状态。
生理性松动在矫正期间属正常现象,但超过Ⅱ度松动提示牙周膜损伤。避免咬硬物防止牙齿脱落,可配合使用牙周夹板固定。病理性松动多与牙槽骨吸收有关,需暂停加力并实施骨增量手术。正畸结束后牙齿会逐渐恢复稳固。
咬合关系改变可能引发关节弹响、疼痛或张口受限。采用咬合板治疗调节颌位关系,配合超短波理疗缓解肌肉痉挛。严重病例需调整矫治方案,甚至终止正畸。矫正前关节评估及阶段性咬合检查至关重要。
拆除矫治器后牙齿可能部分回位,需终身佩戴保持器。传统Hawley保持器与透明压膜保持器交替使用效果更佳。夜间佩戴时间建议从全天逐渐过渡到每周2-3晚,特殊病例需配合舌侧固定丝防止扭转复发。
矫正期间应定期进行专业洁牙,使用含氟牙膏和冲牙器维护口腔卫生。避免食用粘性食物防止托槽脱落,硬质食物需切小块后咀嚼。出现持续疼痛或异常松动需立即复诊,矫正结束后每半年复查咬合及保持器状况。保持健康饮食和正确刷牙习惯有助于长期维持正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