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如何手术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方式主要有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腹腔引流术、肠外置术、二期肠吻合术。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病变范围、肠管坏死程度及患者全身状况综合评估,术后需配合抗感染治疗与营养支持。
适用于局限性肠坏死且全身状况稳定的患者。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后直接行端端吻合,可保留肠道连续性。需注意吻合口血供及张力,避免术后发生肠瘘。术前需确认近远端肠管活力,术后可能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药物。
针对广泛肠坏死或全身感染严重的患者,将病变肠段切除后行近端肠管造瘘。常用回肠或结肠造口,可减少腹腔污染并观察剩余肠管状态。术后需加强造口护理,预防造口周围皮炎。可能配合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蒙脱石散等药物。
适用于肠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但无法耐受大范围手术者。通过放置多根引流管排出脓性渗液,控制感染进展。需动态观察引流液性状与量,必要时联合使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人血白蛋白、氯化钾注射液等药物。
将可疑坏死肠管暂时外置于腹壁外观察,48-72小时后二次手术评估肠管活力。可避免过早切除潜在可存活的肠段,适用于新生儿或早产儿病例。外置期间需预防肠管干燥损伤,可能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肠内营养乳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
对高风险患者分阶段完成手术,首次行肠造口或外置术,待感染控制后二次手术关闭造口或重建肠道。可降低吻合口漏风险,但需承受多次手术创伤。围术期可能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脂肪乳注射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
术后需严格禁食直至肠功能恢复,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早期活动预防肠粘连,监测电解质与感染指标。恢复期选择低渣、高蛋白饮食,避免进食过快或过量。定期复查评估肠道通畅度,出现腹痛、发热或造口异常需及时就医。长期随访关注营养状况与生长发育,必要时进行消化功能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