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静脉营养支持、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通常与免疫异常、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
急性发作期需采用低渣或无渣饮食,减少膳食纤维摄入以降低肠道刺激。可选用米汤、藕粉、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辛辣及乳制品。严重者需暂时禁食,通过肠外营养补充能量。饮食调整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缓解腹泻和腹痛症状。
常用药物包括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美沙拉嗪肠溶片可抑制肠道炎症反应,泼尼松片用于中重度活动期控制急性症状,硫唑嘌呤片适用于激素依赖型患者维持缓解。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
对于严重营养不良或无法经口进食者,需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液。全肠外营养可让肠道充分休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血糖水平。
出现大出血或狭窄时可通过结肠镜进行止血、扩张等干预。内镜下止血可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或金属夹夹闭,狭窄部位可行球囊扩张术。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需在病情相对稳定时实施。
当出现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或癌变时需行全结肠切除术。手术可彻底去除病变肠段,但术后可能发生储袋炎或排便频次增加。术前需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术后需长期随访监测营养状况和储袋功能。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肛周皮肤干燥以防糜烂。恢复期逐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定期复查结肠镜监测病情变化,避免自行停药导致复发。出现发热、便血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