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纵隔肿瘤分类

常见的纵隔肿瘤可分为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瘤、淋巴瘤和胸内甲状腺肿等类型。纵隔肿瘤的严重程度从良性到恶性不等,需结合影像学检查与病理活检明确性质。
胸腺瘤起源于胸腺组织,多位于前纵隔,是成人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部分患者可合并重症肌无力,表现为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等症状。CT检查可见前纵隔软组织肿块,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恶性胸腺瘤需联合放疗或化疗。术后需定期复查胸部CT监测复发。
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后纵隔,多起源于交感神经链或肋间神经。常见类型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节细胞瘤,多数为良性。部分肿瘤可压迫脊髓导致背痛或肢体麻木,MRI能清晰显示肿瘤与神经结构的关系。手术完整摘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术中需注意保护邻近神经。
畸胎瘤属于生殖细胞肿瘤,包含毛发、牙齿等三胚层组织,多见于前纵隔。成熟型畸胎瘤多为良性,未成熟型可能恶变。肿瘤增大可压迫气管引起咳嗽、呼吸困难。CT显示混杂密度肿块伴钙化灶,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恶性畸胎瘤需辅助化疗。
纵隔淋巴瘤属于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症状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表现,伴纵隔淋巴结肿大。PET-CT有助于评估全身受累情况,治疗以化疗联合靶向药物为主,部分患者需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胸内甲状腺肿是颈部甲状腺组织延伸至胸骨后形成的肿块,多位于前上纵隔。患者可能出现气管压迫症状如喘鸣、吞咽困难。超声和放射性碘扫描可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是根治方法,需注意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功能。
发现纵隔占位应及时就诊胸外科,完善增强CT或MRI检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肿瘤破裂,术后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定期随访观察有无复发迹象。若出现胸闷、声音嘶哑等新发症状需立即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