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哺乳期乳腺炎

急性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由细菌感染、乳腺导管阻塞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热敷、手术引流等方式干预。该病主要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皮肤温度升高、脓性分泌物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脓肿形成。
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通过乳头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引发炎症。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皮肤发红、压痛明显,严重时伴随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临床常用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需配合血常规检查明确感染程度。
乳腺导管排泄不畅导致乳汁淤积,常见于内分泌紊乱或内衣压迫等情况。特征性表现为乳房硬结伴胀痛,按压时可见单孔溢液。建议通过乳腺超声评估阻塞情况,轻度可采用热敷按摩促进疏通,反复发作需排除导管内乳头状瘤等病变。
自身免疫反应可能诱发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特殊类型非感染性炎症。典型症状为乳房无痛性肿块伴皮肤橘皮样改变,易与乳腺癌混淆。诊断需依靠病理活检,治疗需联合泼尼松片等免疫抑制剂与甲氨蝶呤片控制病情。
乳房撞击或不当按摩可能造成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形成无菌性炎症灶。表现为局限性淤青伴触痛,通常无发热症状。急性期可冷敷减轻肿胀,48小时后改用红外线理疗促进血肿吸收,避免继发感染。
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导致导管上皮增生,增加炎症概率。这类患者往往伴有月经紊乱症状,乳腺超声可见腺体结构紊乱。可短期使用乳癖消胶囊调节内分泌,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患者应选择透气棉质内衣避免局部压迫,每日用温水清洁乳头保持干燥。饮食需限制高脂肪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C片增强免疫力。若出现持续发热或肿块增大,应立即复查血常规与乳腺彩超,必要时行脓液培养调整抗生素方案。恢复期间禁止自行挤压乳房或热敷超过30分钟,以免加重炎症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