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支原体是什么

关键词: #支原体
关键词: #支原体
妇科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属于支原体科,可引起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主要有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类型,可能导致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感染后可能出现白带异常、尿频尿痛、下腹坠痛等症状,需通过分泌物培养或核酸检测确诊。
支原体是已知最小的原核生物,缺乏细胞壁结构,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妇科常见支原体直径约0.2-0.3微米,可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经产道垂直传播给新生儿。其生物特性决定常规革兰染色难以检出,需采用特殊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
性传播是主要感染途径,无保护性行为可使感染概率显著增加。间接接触污染衣物、浴具也可能传播,但概率较低。妊娠期女性感染后可能引起绒毛膜羊膜炎,导致早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经产道感染可引发结膜炎、肺炎。
约30%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淡黄色稀薄白带增多,伴有外阴瘙痒或灼热感。上行感染可致宫颈充血水肿,出现接触性出血。若引发盆腔炎可能出现下腹持续性隐痛,在月经期或性交后加重。部分患者伴随排尿刺痛、尿频等尿道刺激症状。
宫颈管分泌物培养是金标准,需特殊培养基培养48-72小时。核酸检测具有更高敏感性,可检出低载量感染。血清学检查适用于疑难病例,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显微镜检查可见上皮细胞表面附着大量球杆状微生物,但需与正常菌群鉴别。
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片、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胶囊等抗生素。配偶需同步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无保护性行为。顽固性感染可联用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片,合并盆腔炎需延长疗程至14天。治疗后4周应复查确认病原体清除。
预防支原体感染需注意性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使用避孕套可降低传播风险。日常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阴道冲洗破坏微生态平衡。出现异常分泌物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禁酒并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有助于恢复阴道正常菌群。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无症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