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术后大便疼痛怎么办

肛瘘术后大便疼痛可通过温水坐浴、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局部清洁、口服止痛药物、及时就医复查等方式缓解。肛瘘术后大便疼痛通常与手术创伤、局部炎症、排便习惯改变、伤口愈合不良、感染等因素有关。
术后排便后使用40℃左右的温水坐浴10-15分钟,有助于减轻肛门括约肌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坐浴时可加入适量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但需注意浓度不宜过高。每日可重复进行2-3次,尤其在大便后必须实施。该方法能有效缓解伤口水肿和神经末梢刺激引起的疼痛。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每日食用300-500克蔬菜水果如西蓝花、香蕉等,配合足量饮水保持大便软化。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精摄入,减少油炸食品。可适量补充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推荐早餐食用燕麦粥等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物。饮食调理有助于形成松软粪便,降低排便时对手术创面的机械刺激。
每次排便后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专用肛周清洁液冲洗,再用医用纱布蘸干。避免使用普通厕纸用力擦拭,可选择婴幼儿专用湿巾轻柔清洁。穿着纯棉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防止创面被分泌物污染。良好的局部卫生管理能预防继发感染,加速上皮组织再生修复。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镇痛作用,适用于术后创伤性疼痛。需注意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不可自行增加用药剂量或延长疗程。合并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若出现持续剧烈疼痛伴发热、脓性分泌物增多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伤口感染或愈合障碍。需立即返院进行创面探查,必要时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医生可能根据情况给予切口引流、红外线理疗或二期清创等处理。定期随访可及时发现肛瘘复发等并发症。
肛瘘术后应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每日进行提肛运动锻炼盆底肌。睡眠时采取侧卧位减轻肛周压力,使用环形坐垫分散局部压力。术后2周内禁止骑自行车等会阴部受压活动,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出现异常渗液、肉芽增生等情况需及时处理。保持乐观心态,疼痛症状通常随伤口愈合逐渐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