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干性脂溢性皮炎

干性脂溢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干燥、脱屑伴轻度红斑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与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关,好发于头皮、面部等皮脂腺分布区域。
干性脂溢性皮炎可能与马拉色菌定植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神经酰胺合成减少等因素有关。皮脂腺活性降低导致皮脂分泌不足,角质层水分流失加速,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部分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异常,对马拉色菌代谢产物产生过度炎症反应。
特征性表现为灰白色糠秕状鳞屑附着于淡红色斑片上,常见于鼻翼、眉弓、发际线等部位。头皮受累时可见弥漫性细碎脱屑,伴轻度瘙痒。与油性脂溢性皮炎不同,该型少见油腻性鳞屑或渗出,冬季气候干燥时症状加重。
需结合临床表现与皮肤镜检查,可见不规则红斑伴干性鳞屑,伍德灯检查无荧光反应。需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鉴别,后者常有苔藓样变或家族过敏史。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轻度海绵水肿及角化不全。
轻症可外用吡美莫司乳膏调节免疫反应,或使用尿素维E乳膏修复皮肤屏障。中重度患者需短期应用氢化可的松乳膏抗炎,联合酮康唑洗剂控制马拉色菌。口服药物如依巴斯汀片可缓解瘙痒,但需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选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每日涂抹,清洁时水温不超过38℃。避免使用碱性皂基洗剂,推荐pH5.5弱酸性洁面产品。冬季室内湿度建议维持在50%左右,饮食适当补充亚油酸、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
患者应避免过度清洁或热水烫洗,沐浴后3分钟内及时涂抹保湿剂。选择无香料、无酒精的护肤品,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若出现持续性红斑、灼痛或继发感染,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规律作息与减压训练有助于改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