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陷瘢痕是如何形成的

凹陷瘢痕通常由皮肤组织损伤后修复异常导致,主要与真皮层胶原蛋白流失或纤维排列紊乱有关。常见原因有痤疮感染、外伤、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水痘后遗留皮损以及皮肤炎症反应过度等。
痤疮反复发作时,炎症反应可能破坏毛囊周围胶原蛋白和脂肪组织。当炎症消退后,局部组织无法完全再生,形成坑状凹陷。这类瘢痕多分布于面部和胸背部,表现为边缘锐利的圆形凹陷。早期使用维A酸乳膏或积雪苷霜软膏可能减轻瘢痕程度,严重者需结合点阵激光治疗。
皮肤受到锐器伤或严重擦伤时,若未及时清创或发生继发感染,伤口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生成不足,导致真皮层与皮下组织黏连。此类瘢痕形态不规则,常伴随色素沉着。伤后及时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可促进修复,陈旧性瘢痕需通过皮下分离术改善外观。
外科手术后切口部位若持续承受牵拉力,胶原纤维会被过度拉伸而断裂,形成宽而深的线性凹陷。腹部和关节部位多见,可能伴随瘙痒或紧绷感。术后使用硅酮瘢痕贴可减少张力,成熟瘢痕需通过脂肪移植填充改善凹陷。
水痘疱疹继发细菌感染时,病毒可能破坏皮肤基底层细胞,导致修复过程中无法再生正常表皮结构。特征为多发性绿豆大小凹陷,散布于原发疹部位。急性期涂抹喷昔洛韦乳膏可降低损伤程度,后期可通过微针射频刺激胶原再生。
某些特异性体质者在皮肤损伤后,TGF-β等细胞因子分泌失衡,导致成纤维细胞活性受抑制。表现为持续性红斑伴凹陷,常见于前胸和耳垂。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可调控炎症,配合脉冲染料激光能改善血管增生。
预防凹陷瘢痕需注重创面早期护理,保持伤口清洁湿润,避免搔抓或过早揭除痂皮。已形成瘢痕者可每日按摩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外出时加强防晒。饮食宜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优质蛋白如鱼类,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若瘢痕伴随疼痛增生或影响关节功能,建议尽早就诊皮肤科或整形外科评估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