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婴儿胳膊脱臼的表现

小婴儿胳膊脱臼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活动受限、哭闹拒碰、肘关节异常姿势等。婴儿肘关节脱臼多由牵拉伤引起,医学上称为桡骨头半脱位,常见于1-4岁幼儿。
脱臼后婴儿会保持患肢下垂或紧贴身体,拒绝主动抬臂抓物。桡骨头半脱位导致肘部韧带卡压,前臂旋前功能丧失,表现为不能完成拿玩具、摸耳朵等动作。家长可尝试用摇铃吸引其注意力,若始终单侧手臂不动需警惕。
触碰患肢时婴儿会出现剧烈哭闹,尤其移动肘部时反应更明显。由于桡骨头从环状韧带中滑脱,关节囊受到牵拉刺激产生疼痛。家长需避免强行检查或按摩,不当操作可能加重软组织损伤。
典型表现为前臂旋前位固定伴轻度屈肘,手掌向内翻转。这种"吊臂"姿势是因脱臼后肌肉保护性痉挛所致,与健侧对比可见明显不对称。部分婴儿可能出现腕关节代偿性背屈,但肘关节仍是主要疼痛点。
病程较长者可出现肘关节轻度肿胀,但皮肤无发红发热。因关节腔积液和韧带水肿导致,通常在外伤性脱臼6小时后逐渐显现。家长需观察是否伴随淤青,以鉴别是否合并骨折。
常规哄抱、喂奶难以缓解哭闹,疼痛刺激使婴儿持续烦躁。这与肠绞痛等生理性哭闹不同,后者可通过改变体位缓解。若发现婴儿异常哭闹超过1小时且局限单侧上肢,应考虑关节脱位可能。
发现疑似症状时家长应立即停止牵拉患肢,用三角巾临时固定肘关节于功能位(屈肘90度悬吊胸前),避免自行复位操作。桡骨头半脱位需由医生进行手法复位,多数患儿治疗后即刻恢复活动能力。日常需注意提拉婴儿时避免单侧用力,穿脱衣物时优先活动健侧手臂,游戏时防止突然拽动上肢。建议定期检查幼儿大运动发育情况,过早站立行走可能增加关节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