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耳朵疼可通过热敷、药物止痛、保持耳道清洁、调整睡姿、避免用力擤鼻等方式缓解。中耳炎通常由细菌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耳部外伤、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一、热敷

用温热毛巾敷在患侧耳朵周围,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每次持续10-15分钟。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充血肿胀,缓解耳膜受压引起的疼痛。热敷时注意避免烫伤,婴幼儿需由家长操作。若耳道有分泌物渗出或发热超过38.5摄氏度时应停止热敷。

二、药物止痛

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栓等药物缓解疼痛。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儿童中耳炎急性期止痛,对乙酰氨基酚片可减轻成人耳痛伴低热症状,双氯芬酸钠栓适用于呕吐无法口服的患者。使用前需排除消化道溃疡等禁忌证,严禁自行增加剂量。

三、保持耳道清洁

用医用棉签轻轻清理外耳道分泌物,禁止使用挖耳勺等尖锐物品。化脓性中耳炎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后擦干,操作时保持头部侧倾。耳道清洁能防止分泌物堵塞加重疼痛,但鼓膜穿孔者禁止冲洗。家长为儿童清理时动作需轻柔,避免损伤耳道皮肤。

四、调整睡姿

患耳朝上侧卧可减轻充血性疼痛,用枕头适当抬高头部15-30度。避免平躺导致咽鼓管受压,加重耳闷胀感。婴幼儿睡眠时家长需观察是否因体位改变哭闹,可尝试竖抱姿势缓解耳部压力。合并鼻塞时可配合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

五、避免用力擤鼻

擤鼻涕时需单侧交替进行,避免同时捏紧双侧鼻孔用力。用力擤鼻会导致鼻咽部压力骤增,使病原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感冒期间可配合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减轻鼻黏膜肿胀,但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儿童应使用吸鼻器替代擤鼻动作。

中耳炎发作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炎症。适当增加冬瓜、梨子等利水食物的摄入,减少奶制品等易生痰食品。注意耳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洗澡时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防止进水。若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听力下降、高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耳内镜和听力检查。恢复期避免游泳、潜水等可能造成耳压变化的运动,定期复查至鼓膜充血完全消退。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