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5大类型有哪些

慢性胆囊炎主要分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症、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和胆囊萎缩五种类型。慢性胆囊炎可能与胆道梗阻、细菌感染、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餐后腹胀等症状。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由胆囊内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导致炎症反复发作。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钝痛,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治疗需结合胆囊功能评估,可遵医嘱使用消炎利胆片、胆舒胶囊等药物,必要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无结石存在,多与胆囊排空障碍、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有关。症状与结石性类似但程度较轻,确诊需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治疗以改善胆汁排泄为主,可选用茴三硫片、曲匹布通片等促胆汁分泌药物,配合低脂饮食调节。
胆囊腺肌症属于增生性病变,表现为胆囊壁肌层异常增厚伴腺体增生。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胆绞痛。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壁"夹心饼"样改变。无症状者定期随访,症状明显者需手术切除,药物可选择熊去氧胆酸胶囊辅助治疗。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病理特征为胆囊壁泡沫细胞浸润和肉芽肿形成。临床表现易与胆囊癌混淆,常见发热、黄疸等全身症状。确诊依赖病理检查,治疗需完整切除胆囊,术前可短期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控制感染。
胆囊萎缩是慢性炎症终末阶段,胆囊体积显著缩小且丧失功能。多由长期结石或反复感染导致,影像学显示胆囊腔消失。患者多伴有脂肪泻、维生素吸收障碍等并发症。无症状者无须处理,合并胆管结石时需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
慢性胆囊炎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每日适量运动有助于胆汁排泄。急性发作期需禁食并及时就医,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变化,出现陶土样便或皮肤巩膜黄染应立即就诊。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和肝胆超声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