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肿瘤是什么意思

肿瘤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0次浏览

关键词: #肿瘤 #息肉

息肉肿瘤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生长的异常组织团块,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类。非肿瘤性息肉多为炎性或增生性病变,肿瘤性息肉则具有癌变风险,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锯齿状息肉等类型。息肉常见于胃肠、子宫鼻腔等空腔器官,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

1、非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通常为良性病变,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炎性息肉多因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形成,常见于慢性结肠炎患者,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的赘生物。增生性息肉好发于胃窦和直肠,与黏膜细胞更新失衡相关,直径多小于5毫米。这类息肉癌变概率极低,但可能引起出血或梗阻症状,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处理。

2、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组织学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直径超过2厘米时癌变概率显著增加。此类息肉多存在APC基因等遗传突变,常见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内镜检查可见表面分叶状或菜花状隆起,需行病理活检明确性质,建议尽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

3、锯齿状息肉

锯齿状息肉是特殊的肿瘤性息肉,包括传统锯齿状腺瘤和无蒂锯齿状病变。其癌变途径与典型腺瘤不同,通过甲基化异常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发展。多见于近端结肠,内镜下可见黏膜呈脑回状或珊瑚礁样改变。由于易漏诊且进展快,发现后需完整切除并缩短随访间隔。

4、遗传性息肉病

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综合征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由APC基因突变导致,结肠内可生长数百枚腺瘤,40岁前癌变率近100%。黑斑息肉综合征与STK11基因相关,除胃肠息肉外还伴口腔黏膜色素沉着。这类患者需基因检测并定期胃肠镜监测,必要时行预防性结肠切除术。

5、特殊部位息肉

子宫颈息肉多属良性内膜增生,可能与激素刺激有关,表现为接触性出血。鼻腔息肉常继发于慢性鼻炎,可引起鼻塞和嗅觉减退。胆囊息肉超90%为胆固醇性息肉,但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可能。不同部位息肉处理原则各异,超声或内镜检查后可确定是否需手术干预。

发现息肉后应根据病理类型制定随访计划,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需1-3年复查肠镜。日常需减少高脂饮食、酒精摄入等刺激因素,补充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护黏膜健康。出现便血、腹痛或息肉短期内增大应及时就诊,遗传性息肉病患者直系亲属应进行筛查。所有息肉切除标本均需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后由专科医生指导后续管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