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发热怎么处理

急性胃肠炎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治疗、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急性胃肠炎发热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脱水等原因引起。
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采取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有助于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免刺激皮肤。适当减少衣物和被褥厚度,保持室内通风,但需避免受凉加重胃肠症状。
发热伴随呕吐腹泻易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少量多次饮用温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次50-100毫升,每隔10-15分钟补充一次。严重脱水时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散或静脉补液。
发病初期应禁食4-6小时减轻胃肠负担,之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选择米汤、藕粉、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症状缓解后可尝试馒头、面条等半流质,恢复期需保持清淡饮食1-2周。
细菌感染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颗粒。发热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混悬液,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刺激胃黏膜。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调节肠道菌群,蒙脱石散能保护胃肠黏膜。
持续高热超过39摄氏度、呕吐物带血、意识模糊、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尽早到医院检查,必要时进行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测明确病因。
急性胃肠炎发热期间需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恢复期应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蒸蛋羹、鱼肉糜。保持餐具消毒和手部卫生,症状完全消失后仍需观察2-3天。若反复发热或腹泻持续超过1周,需复查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