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肿块形成、乳头溢液等症状,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脓肿引流、中药调理等方式干预。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由细菌感染、乳腺导管阻塞、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乳房皮肤发红伴局部温度升高是早期典型症状,触诊可发现质地较硬的炎性肿块,部分患者出现黄色或血性乳头溢液。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若形成脓肿可触及波动感。慢性患者可能出现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或瘘管形成。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见,可能与乳头皲裂或皮肤破损有关。需进行脓液培养后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伴随发热时需配合卧床休息,避免挤压患侧乳房。
乳腺导管排泄不畅导致分泌物淤积,可能引发无菌性炎症。可通过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使用乳癖消片、小金丸等中成药疏通经络。日常应避免穿着过紧内衣,哺乳期后需彻底排空残余乳汁。
属于特殊类型自身免疫性炎症,特征为乳腺组织中出现肉芽肿病变。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治疗可选用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或联合甲氨蝶呤片免疫调节。病变范围较大时需手术切除病灶。
导管周围慢性炎症导致乳头后方导管扩张,可能出现奶酪样分泌物。急性期需抗感染治疗,慢性期可选用逍遥丸疏肝理气。反复发作或伴有导管内乳头状瘤者,建议行病变导管切除术。
日常应保持乳房清洁干燥,避免外伤和过度刺激。饮食宜清淡,限制高脂肪食物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急性期暂停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等低强度活动。定期乳腺超声检查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发热、肿块增大或破溃流脓等情况需立即复诊。哺乳期后女性需注意正确回乳方法,避免突然断奶诱发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