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西医结合筑肿瘤康复路,蔡琳琳开创诊疗新路径

以中西医结合筑肿瘤康复路,蔡琳琳开创诊疗新路径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生活环境变化,癌症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肿瘤治疗中,如何在控制病灶进展的同时减轻治疗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诊疗面临的关键挑战。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因兼顾疗效与机体保护,逐渐成为肿瘤诊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蔡琳琳,正是这一领域的深耕者与实践者。
蔡琳琳,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深耕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领域十余年,累计接诊肿瘤患者超万人。除临床诊疗外,她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学术研究与技术推广方面成果丰硕,为推动中医肿瘤诊疗规范化、个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蔡琳琳副主任医师基于千余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诊疗数据,首次系统梳理了中西医结合在结直肠癌、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及妇科恶性肿瘤等常见癌种中的规范诊疗路径,明确西医规范治疗与中医辨证调理的协同机制,为肿瘤诊疗提供了 “精准施策、内外兼治” 的全新实践方案。
中医 “扶正固本” 理论是肿瘤调理的核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患者体质、病程阶段判断脏腑功能与病理状态,为个体化干预提供依据。在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领域,如何让西医的 “病灶控制” 与中医的 “机体调理” 深度融合,曾是临床实践中的难点。蔡琳琳副主任医师的研究成果,恰好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细节空白,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构建了清晰的实施框架。
蔡琳琳副主任医师介绍,通过分析千余例肿瘤患者的诊疗记录、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估数据,她将肿瘤患者常见中医证型分为三类:气虚血瘀型(多见于术后或放化疗后患者)、痰湿蕴结型(常见于晚期肿瘤或伴有明显消化道症状者)、阴虚内热型(多出现于放疗后或肿瘤进展期),并结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生活质量评分(EORTC QLQ-C30)开展分组干预。其中,肿瘤进展期以西医规范治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控制病灶为主,配合益气活血类中药减轻治疗损伤;病情稳定期侧重中医辨证调理,以健脾化痰、养阴生津类中药巩固疗效;康复期则通过中药养生、饮食指导与体能锻炼相结合,降低复发风险。
蔡琳琳副主任医师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已在临床实践中充分体现。她曾接诊一位 60 余岁的肺癌术后患者,术后出现持续乏力气短、咳嗽失眠,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通过 “西医术后康复监测 + 中医益气活血方(黄芪、党参、当归等配伍)+ 耳穴压丸(脾、肺、神门穴)” 的中西医结合方案,经过 3 个月调理,患者体力明显恢复,睡眠质量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为后续康复打下坚实基础。该案例中,中医辨证调理为西医治疗后的机体修复提供了关键支撑,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协同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蔡琳琳副主任医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领域的骨干专家,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核心成员,她参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研究”“放疗联合中医药减毒增效技术体系构建”等项目,相关成果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她主导的“肿瘤中西医结合三期调理方案”已成为西苑医院肿瘤科特色诊疗模式,为临床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同时,她还身兼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互联网医院分会常务理事,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知识的普及与技术推广。
术绍岐黄,竭力护癌患安康。蔡琳琳副主任医师在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与实践,标志着我国中医肿瘤诊疗在新时代实现了“规范与创新并重、疗效与人文兼顾”的发展突破,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了高质量康复的希望,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