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什么病变类型

肠套叠是一种机械性肠梗阻,属于小儿急腹症中常见的病变类型,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腔内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
肠套叠多与肠道蠕动节律紊乱有关,常见诱因包括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组织增生、梅克尔憩室等解剖异常。婴幼儿因回盲部系膜固定不完善,肠管活动度大更易发生。病理表现为套入部肠管受压缺血,可进展为肠壁水肿坏死。
特征性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三联征。腹部触诊可及腊肠样包块,超声检查可见靶环征或同心圆征。早期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休克前兆,需与胃肠炎、阑尾炎等急腹症鉴别。
按发生部位分为回盲型(最常见)、小肠型及结肠型。根据病程可分为单纯性肠套叠和复杂性肠套叠,后者伴有肠管缺血坏死。继发性肠套叠可能由肠息肉、肿瘤等占位病变引发,需进一步排查原发病。
空气灌肠造影既是诊断金标准也是治疗手段,X线下可见杯口状充盈缺损。CT检查能清晰显示鞘部与套入部关系,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升高和电解质紊乱。需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评估肠管活性。
发病48小时内首选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较高。复位失败或疑似肠坏死需紧急手术,术式包括手法复位、肠切除吻合等。术后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营养,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预防感染,必要时用乳酸林格氏液纠正脱水。
家长发现婴幼儿突发阵发性腹痛伴呕吐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恢复期喂养应遵循从流质到半流质的渐进原则,注意观察排便情况。定期随访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复发。保持饮食卫生,及时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有助于预防病毒感染相关肠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