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骨折怎么办才能恢复快

小孩骨折可通过制动固定、营养补充、康复训练、定期复查、心理疏导等方式促进恢复。骨折通常由外伤、骨骼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重复性应力损伤等原因引起。
骨折后需立即用夹板或支具固定患肢,避免二次损伤。上肢骨折可使用前臂吊带,下肢骨折需卧床配合石膏固定。固定时间根据骨折类型决定,简单骨折通常需要4-6周。固定期间家长需观察肢体末端是否出现肿胀、发紫等血液循环障碍表现。
每日保证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配合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食物。建议补充含维生素D3的儿童钙剂如碳酸钙D3颗粒,同时多食用西蓝花、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骨痂形成。避免饮用碳酸饮料影响钙质吸收。
拆除固定装置后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上肢骨折可进行握力球训练,下肢骨折从踝泵运动开始。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每日重复进行3-4次,每次10-15分钟。
骨折后1周、2周、4周需拍摄X线片观察对位情况。若发现移位需及时调整固定方式。生长板损伤的患儿每3个月需复查骨龄片直至骨骼成熟。家长需记录患肢长度变化,双下肢长度差超过2厘米时应考虑矫形干预。
长期卧床患儿易产生焦虑情绪,可通过绘本、拼图等静态游戏转移注意力。学龄儿童骨折后可能担心学业落后,家长应与学校沟通安排线上课程。恢复期间避免使用"瘸子"等歧视性语言,多鼓励患儿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
骨折恢复期应保证每日10小时睡眠,卧室保持22-24℃适宜温度。饮食遵循少量多餐原则,每日5-6餐有助于营养吸收。康复阶段可进行游泳、骑固定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篮球、跳远等剧烈活动至少3个月。若出现患肢持续性疼痛或异常膨隆,应立即就医排除骨不连或畸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