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什么原因

新生儿黄疸可能由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胆道闭锁等原因引起。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黏膜黄染的现象,多数可自行消退,少数需医疗干预。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现象,与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延迟有关。通常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能持续2-4周。表现为面部、躯干轻度黄染,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频次促进胆红素排泄。若黄疸持续加重或范围扩大,需就医排除病理性因素。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有关。早发型多因喂养不足导致肠肝循环增加,迟发型常于出生后1周出现,持续3-12周。暂停母乳喂养24-48小时可观察黄疸是否减轻,但通常无须中断母乳,需监测胆红素水平。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茵栀黄口服液等药物辅助治疗。
溶血性黄疸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如ABO或Rh溶血)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多。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进展迅速,可伴贫血、肝脾肿大。需紧急光疗降低胆红素,严重者需换血治疗。预防性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可减少Rh溶血发生,确诊后需监测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变化。
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可导致感染性黄疸,与细菌毒素抑制肝酶活性有关。表现为黄疸持续不退或反复加重,可能伴随发热、喂养困难、反应差。需进行血培养、尿培养明确病原体,针对性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同时辅以光疗。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感染风险更高,需加强护理。
胆道闭锁是胆汁排泄通路先天性阻塞导致的病理性黄疸,出生后2-3周黄疸逐渐加深,粪便呈陶土色,尿液深黄。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发育异常,血清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需在出生后60天内行葛西手术重建胆道,延误治疗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术后需长期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利胆,并监测肝功能。
家长需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新生儿黄疸变化,重点检查巩膜、面部及胸腹部。保证足量喂养促进排便,母乳喂养每日8-12次,配方奶喂养按需供给。避免使用茵陈、栀子等民间偏方,禁用酒精擦拭等不当处理。若黄疸出现时间早于24小时、进展过快、四肢手足心黄染或伴随嗜睡、拒奶,应立即就医。出院后按医嘱复查胆红素,早产儿或高危儿需加强随访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