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黄疸严重后果

关键词: #黄疸
关键词: #黄疸
阻塞性黄疸可能引发肝功能衰竭、胆汁性肝硬化、继发性感染等严重后果。阻塞性黄疸主要由胆道结石、胆管肿瘤、胆管狭窄等原因引起,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深黄、大便陶土色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胆道结石是阻塞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结石堵塞胆管会导致胆汁排出受阻。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绞痛、发热寒战等症状。治疗需通过胆道镜取石或手术解除梗阻,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片、消炎利胆片等。胆管肿瘤包括胆管癌、胰头癌等,肿瘤压迫胆管会引起进行性加重的黄疸。早期诊断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晚期患者需行胆道支架置入术缓解症状。
长期胆汁淤积会损伤肝细胞,导致胆汁性肝硬化。此时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腹水等并发症。治疗需保护肝功能,限制蛋白质摄入,必要时进行肝移植。胆道梗阻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引发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会出现高热、血压下降等感染性休克表现,需紧急抗感染治疗并解除梗阻。
阻塞性黄疸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胆汁淤积。适当补充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出现皮肤瘙痒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避免抓挠导致皮肤感染。密切观察尿色、大便颜色变化,如症状加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