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救治

急性肠胃炎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热敷缓解、及时就医等方式救治。急性肠胃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免疫力低下、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急性肠胃炎患者容易出现呕吐和腹泻,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帮助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对于严重脱水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输液治疗。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是否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等脱水表现。
发病初期可短暂禁食4-6小时,待症状缓解后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稀粥等。逐渐过渡到低脂、低纤维的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生冷食物。建议家长将食物制作成糊状或汤类,便于儿童消化吸收。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益生菌酸奶等食物。
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小檗碱片等抗菌药物。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及其毒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呕吐严重者可短期使用多潘立酮片缓解症状。所有药物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用热水袋热敷腹部,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热敷时需用毛巾包裹热水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烫伤。热敷能帮助放松腹部肌肉,缓解肠痉挛引起的疼痛。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皮肤反应,防止烫伤。
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严重脱水等症状,或症状持续超过3天未缓解,应立即就医。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病情变化快,建议尽早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粪便检查等明确病因,必要时进行住院治疗。
急性肠胃炎恢复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遵循从稀到稠、从少到多的原则,2-3天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意食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避免进食不洁食物。保持居住环境通风,餐具要定期消毒。症状完全消失后1-2周内仍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胃肠功能再次紊乱。如出现反复发作或长期不愈,建议进行胃肠镜检查排除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