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呕吐发烧原因

儿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0次浏览

关键词: #发烧 #呕吐 #发烧原因

小儿呕吐发烧可能由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脑膜炎等原因引起。胃肠型感冒通常表现为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可能与受凉、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急性胃肠炎多因饮食不当或病原体感染导致,常伴随腹痛、脱水等表现。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呕吐后易出现水样便。细菌性痢疾常有黏液脓血便和高热。脑膜炎可能伴随颈部僵硬、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紧急就医。

1、胃肠型感冒

胃肠型感冒主要由柯萨奇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病毒侵袭胃肠黏膜导致呕吐、低热症状。患儿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轻微腹痛,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家长需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呕吐后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注意观察尿量防止脱水,必要时静脉补液治疗。

2、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常见于进食不洁食物后,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典型症状为频繁呕吐伴38-39摄氏度发热,可能伴随水样腹泻。家长应暂停固体食物6-8小时,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严重呕吐可短期禁食,但需保证补液。若出现血便或持续高热,需及时进行大便常规检查。

3、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6-24个月婴幼儿,初期以喷射状呕吐和发热起病,后续出现蛋花汤样腹泻。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家长需严格消毒患儿用品。可口服轮状病毒抗体检测确诊,治疗以补液为主,重度脱水需住院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预防可接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注意接种后可能出现轻微发热反应。

4、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突发高热39摄氏度以上,呕吐物可含胆汁,典型特征为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确诊需做粪便培养,治疗需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或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家长需隔离患儿餐具,便后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排泄物。出现惊厥、嗜睡等中毒症状时提示可能发展为中毒性菌痢,需急诊抢救。

5、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除呕吐、高热外,多伴有前囟膨隆、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拒奶、尖叫。家长发现异常需立即送医,腰穿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注射液,严重者联合万古霉素。恢复期可能出现听力损伤等后遗症,需定期进行神经系统评估。接种流脑疫苗可有效预防部分病原体感染。

患儿呕吐期间应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使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发热时适当减少衣物,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恢复期从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每日监测体温4-6次,记录呕吐次数和性状。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呕吐物带血、精神萎靡或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时,家长须立即带孩子就诊。平时注意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避免生冷食物与变质食品。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