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的区别

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的主要区别在于眼球结构是否发生不可逆改变。假性近视是睫状肌痉挛导致的暂时性视力模糊,真性近视则因眼轴变长或角膜曲率异常形成永久性屈光不正。
假性近视由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引发睫状肌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加导致暂时性视物模糊,多见于青少年用眼过度后。真性近视是眼球前后径(眼轴)长度超过24毫米或角膜曲率过陡,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常见于遗传因素或长期不良用眼习惯积累。
假性近视表现为短期视力波动,休息或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视力可恢复,常伴有眼疲劳、干涩感。真性近视视力下降持续存在,需佩戴凹透镜矫正,可能伴随飞蚊症或夜间视力下降,度数随年龄增长可能加深。
假性近视通过散瞳验光可鉴别,使用阿托品滴眼液松弛睫状肌后度数消失。真性近视散瞳后屈光度数不变,需结合眼轴测量(如IOLMaster)及角膜地形图检查确认,青少年需每半年复查眼轴增长情况。
假性近视可通过调整用眼姿势、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干预。真性近视需验配框架眼镜或角膜塑形镜,高度近视者可考虑后巩膜加固术,日常需补充叶黄素并避免剧烈运动。
假性近视及时干预可完全逆转,但持续忽视可能发展为真性近视。真性近视不可治愈,青春期度数进展较快,成年后趋于稳定,600度以上可能增加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并发症概率。
建议青少年每3-6个月进行医学验光,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阅读时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出现视物模糊、眯眼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眼科进行散瞳验光,避免将假性近视误诊为真性近视导致过度矫正。已确诊真性近视者需定期检查眼底,控制年度度数增长不超过5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