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发抖怎么回事

小儿发烧发抖可能由感染性因素、体温调节中枢异常、环境温度过低、低钙血症、热性惊厥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治疗、抗感染治疗、镇静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密切观察患儿状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小儿发烧发抖的常见原因,常见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疾病。患儿除发抖外多伴有咳嗽、流涕或尿频等症状。家长需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同时配合温水擦浴物理降温。若存在细菌感染证据,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
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表现为寒战、四肢抖动。这种情况多为一过性,家长应注意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避免包裹过厚衣物。可适当增加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频次,必要时使用小儿退热贴辅助降温。若持续发抖超过30分钟或伴随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排除神经系统疾病。
寒冷刺激引发的生理性颤抖多见于新生儿期,因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散热导致。家长需检查室内温度是否适宜,及时调整衣物厚度和包裹方式。对于出现嘴唇青紫、皮肤花纹的患儿,应采用预热的毯子缓慢复温,避免快速升温造成血管扩张性低血压。体温恢复正常后发抖多可自行缓解。
维生素D缺乏或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钙降低,表现为手足搐搦、肌肉震颤。早产儿或母乳喂养婴儿更易发生,家长需观察是否伴有睡眠不安、多汗等佝偻病早期表现。医生可能建议补充维生素D滴剂和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严重病例需静脉注射钙剂治疗。日常应保证充足日照时间,按时补充预防剂量维生素D。
6个月至5岁儿童在体温骤升时可能出现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持续1-3分钟。家长需立即将患儿侧卧防止误吸,记录发作时间和表现特征。急性期医生可能使用地西泮注射液控制发作,长期反复发作者需进行脑电图检查。多数热性惊厥预后良好,但发作超过15分钟或24小时内多次发作需排除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家长发现小儿发烧发抖时应保持冷静,避免摇晃或强行按压肢体。记录体温变化曲线和伴随症状,发热期间每2-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选择透气棉质衣物。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少量多次补充水分。若发抖持续不缓解、出现呕吐或精神萎靡,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退热药物使用间隔不少于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切勿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疫苗接种后发热属常见反应,但出现异常抖动需联系接种单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