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发烧38℃以上怎么办

手足口病患儿发热超过38℃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使用退热药物、观察并发症、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伴随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浴,防止皮肤刺激或寒战加重发热。可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物理降温期间需每30分钟复测体温,若持续高热需结合其他干预措施。
发热会增加体液流失,家长需每15-20分钟给予少量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次。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冰镇液体,防止胃肠刺激。观察患儿尿量,若4小时无排尿或尿色深黄,提示可能存在脱水需加强补液。
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滴剂。两次用药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止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避免阿司匹林类药物以防瑞氏综合征。用药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评估效果。
家长需密切监测患儿精神状态、呼吸频率和肢体活动。若出现持续嗜睡、肢体抖动、呼吸急促或皮肤花斑纹等表现,可能提示病毒性脑炎或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记录发热峰值和热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
当发热持续超过48小时、体温反复超过39℃或伴有呕吐抽搐时,应立即前往儿科急诊。就医时携带体温记录和用药清单,医生可能根据病情进行血常规、心肌酶或脑脊液检查。重症病例需住院接受静脉补液或免疫球蛋白治疗。
患儿发热期间应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汤,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疱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疹。玩具餐具需每日煮沸消毒,隔离期不少于2周。恢复期可能出现指甲脱落属正常现象,无须特殊处理。家长接触患儿分泌物后需严格洗手,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