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手足口病患儿出现昏睡可能由轻度脑炎、高热消耗、电解质紊乱、脑干脑炎等原因引起,需警惕重症表现。
1. 轻度脑炎肠道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导致脑膜刺激征,表现为嗜睡或烦躁。建议家长监测体温变化,医生可能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或选用干扰素喷雾剂、免疫球蛋白、利巴韦林等抗病毒治疗。
2. 高热消耗持续发热超过39℃会加速能量代谢,导致患儿精神萎靡。家长需每4小时测量体温,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布洛芬混悬液、中药退热贴等控制体温,配合物理降温。
3. 电解质紊乱口腔疱疹疼痛影响进食饮水,易引发脱水低钠血症。建议家长少量多次喂食补液盐,医生可能开具口服补液盐Ⅲ、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静脉输注平衡液等纠正失衡。
4. 脑干脑炎EV71型病毒感染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等危象,需立即就医。重症需入住PICU进行机械通气,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抢救治疗。
患儿昏睡超过6小时或伴随抽搐、肢体无力需急诊处理,恢复期保证流质饮食与安静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心肌损伤风险。
小孩晚上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药物退热、调整环境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感染、脱水、免疫反应、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帮助散热,避免酒精或冰水刺激皮肤。建议家长每20分钟重复进行并监测体温变化。
2、补充水分发烧易导致脱水,家长需少量多次喂服温水或口服补液盐。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次。
3、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家长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
4、调整环境保持室温22-24℃,减少衣物覆盖促进散热。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升高。
观察发热是否伴随皮疹、抽搐等症状,持续高热或精神萎靡需及时就医,发热期间宜进食米粥、果蔬泥等易消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