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什么要点
血液内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血液内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防止再生障碍性贫血需从避免诱因、定期监测、合理用药、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方面综合干预。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综合征,可能与化学毒物接触、病毒感染、电离辐射、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

减少接触苯类化合物、杀虫剂等化学毒物,避免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环境。慎用氯霉素、磺胺类等可能抑制骨髓造血的药物。从事高危职业者需做好职业防护,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若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反复感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高危人群每3-6个月检查血常规,关注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值变化。骨髓穿刺检查可早期发现造血功能异常。对于既往有病毒感染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建议增加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检测。
严格遵医嘱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治疗药物。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以防加重出血倾向。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等造血生长因子时需监测不良反应。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可降低感染风险。出现发热时及时查血培养,经验性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广谱抗生素。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需进行保护性隔离。
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奶,补充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菠菜等。适量增加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饮浓茶影响铁代谢。严重贫血者可遵医嘱服用琥珀酸亚铁片、叶酸片等造血原料补充剂。烹饪时注意食材卫生,避免生食。

日常生活中需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注意口腔及会阴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衣着宜宽松柔软。若出现持续乏力、皮肤瘀斑、反复发热等症状,应立即至血液科就诊完善骨髓活检等检查。治疗期间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血象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