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大肠息肉的患者要做什么检查
肛肠科编辑
医言小筑
肛肠科编辑
医言小筑
得了大肠息肉的患者通常需要做肠镜检查、病理活检、粪便隐血试验、影像学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检查。大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和位置。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包括服用泻药和禁食。肠镜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息肉,医生可能直接进行切除或取样。肠镜检查后可能出现轻微腹胀或腹痛,通常短时间内可缓解。建议患者在检查后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病理活检是通过肠镜取样或手术切除后,对息肉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活检可明确息肉的性质,判断是否为腺瘤性息肉或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需定期随访监测。病理报告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出具,患者需按医生建议复诊。活检后可能出现少量出血,若出血量较大需及时就医。
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无创检查,可检测消化道微量出血。该检查需连续采集3天粪便样本,避免月经期或痔疮出血干扰结果。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息肉或其他消化道病变,需进一步检查。检查前3天需避免食用红肉、动物血制品及某些蔬菜水果。隐血试验适合作为大肠息肉的初步筛查手段。

影像学检查包括CT结肠成像或钡剂灌肠造影,适用于无法耐受肠镜的患者。CT结肠成像需提前清洁肠道并通过气体扩张结肠,可检测直径超过5毫米的息肉。钡剂灌肠通过X线观察结肠轮廓,对较大息肉有较高检出率。影像学检查无法取活检,发现异常仍需肠镜确诊。检查后需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
肿瘤标志物检测主要针对癌胚抗原等指标,用于评估息肉癌变风险。单纯的息肉通常不会引起标志物明显升高,异常结果需警惕恶性病变。该检查需抽取静脉血,无需特殊准备。标志物检测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建议定期监测肿瘤标志物变化。

大肠息肉患者检查后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建议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术后患者应按医嘱定期复查肠镜,监测息肉复发情况。日常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排便异常时,应及时就医。4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