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肠炎的种类是什么
肛肠科编辑
医点就懂
肛肠科编辑
医点就懂
霉菌性肠炎主要包括白色念珠菌性肠炎、曲霉菌性肠炎、毛霉菌性肠炎等类型,通常由真菌感染引起,可能伴随腹泻、腹痛、黏液便等症状。

白色念珠菌性肠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导致,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症状表现为慢性腹泻、腹胀及粪便中带有白色膜状物。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片、氟康唑胶囊、克霉唑栓剂等,同时需调整肠道菌群平衡。
曲霉菌性肠炎多由烟曲霉等曲霉菌属感染引起,常见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血便及发热,严重时可导致肠穿孔。诊断需结合粪便培养或组织病理检查,治疗药物包括伏立康唑片、伊曲康唑胶囊等,必要时需手术清除病灶。
毛霉菌性肠炎是一种侵袭性真菌感染,多见于糖尿病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高热及消化道出血,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需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辅以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控制感染,同时需积极处理基础疾病。

隐球菌性肠炎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常与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相关。症状以慢性水样腹泻为主,可能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需长期使用氟胞嘧啶片联合两性霉素B注射液,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组织胞浆菌性肠炎多见于流行地区,由荚膜组织胞浆菌经呼吸道传播后累及肠道。表现为发热、体重下降及肠溃疡,确诊依赖组织活检。治疗首选伊曲康唑胶囊,重症需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同时需隔离预防传播。

霉菌性肠炎患者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适当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出现持续腹泻、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免疫力低下人群需定期监测真菌感染指标,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抗真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