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肺复苏压迫部位

儿科编辑 医语暖心
313次浏览

关键词: #儿童

儿童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胸骨中下段)。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关键措施,儿童与成人的按压位置存在差异,需准确定位以避免肋骨骨折并发症

1、解剖定位

儿童胸廓发育尚未完全,胸骨相对柔软。定位时需将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下半段,即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1横指处。1-8岁儿童可用单手实施按压,婴儿则需采用双指法。准确定位能确保心脏受到有效挤压,同时降低内脏损伤风险。

2、体位要求

施救时需将儿童仰卧于硬质平面,解开衣物暴露胸廓。施救者跪于患儿侧方,保持肩肘腕关节呈直线,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于1岁以下婴儿,可将其置于稳固台面或前臂上进行操作。正确体位有助于传导按压力量,提高复苏效率。

3、按压深度

儿童按压深度应为胸廓前后径的1/3,约4-5厘米。需保持规律节奏,每分钟100-120次,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按压后需让胸廓完全回弹,但手掌不离开胸壁。过度按压可能导致气胸,深度不足则无法形成有效循环。

4、特殊调整

存在先天性胸廓畸形或近期胸部手术史的儿童需调整按压点。马凡综合征患儿应避开胸骨凹陷处,漏斗胸患者可稍偏向左侧。对安装起搏器者,避免直接按压设备部位。这些特殊情况需在保证血流的前提下个体化处理。

5、联合通气

单人施救时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双人施救为15:2。每次吹气持续1秒,观察到胸廓抬起即可。溺水导致的心脏骤停应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影响复苏效果。

实施儿童心肺复苏时需立即启动急救系统,持续按压至专业医疗人员到达。日常应避免儿童接触细小物品、电源插座等危险源,家长需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处理气道异物。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可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建议家庭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以备急需。抢救后仍需送医评估是否存在肋骨骨折、气胸等并发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