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

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肾损伤等。该病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病,可能与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感染、补体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需及时就医干预。
患儿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血红蛋白快速下降,皮肤黏膜苍白明显,部分伴随黄疸。溶血由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红细胞机械性破坏引起,需通过输血纠正贫血,必要时采用血浆置换清除致病因子。
血小板计数常低于50×10⁹/L,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或消化道出血。血小板消耗性减少与血管内皮损伤后血小板聚集有关,严重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同时监测出血倾向。
血肌酐升高伴少尿或无尿,可能出现水肿和高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微血栓形成是核心机制,轻症通过限制液体入量缓解,重症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部分患儿出现嗜睡、抽搐或昏迷,与微血栓累及脑部血管相关。需紧急处理高血压脑病或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出血。
腹痛、腹泻或血便常见于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感染相关型,毒素损伤肠道血管内皮后引发炎症反应。需监测肠穿孔迹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使用止泻药物加重毒素吸收。
确诊后应严格卧床休息,急性期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橙汁等摄入。恢复期逐步增加优质蛋白补充,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常规。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及尿量变化,出现新发瘀斑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复诊。预防重点在于避免进食未煮熟的肉类或生乳,接触动物后彻底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