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三种传播途径
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三种途径传播。狂犬病病毒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唾液中,当人体皮肤或黏膜破损时接触病毒可能引发感染。
1、被咬伤传播
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病毒通过动物牙齿刺破皮肤直接进入人体组织,伤口越深、面积越大感染风险越高。犬类是主要传播源,猫、蝙蝠等哺乳动物也可能携带病毒。被咬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并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2、被抓伤传播
动物抓伤可能导致表皮破损,若抓伤部位沾染患病动物唾液,病毒可通过微小伤口侵入。尤其当被抓伤者手部有倒刺或皮肤皲裂时风险更高。需注意蝙蝠等动物的爪部可能残留唾液,轻微抓伤也可能造成感染。处理方式与咬伤相同,均需规范清洗并接种疫苗。
3、舔舐黏膜传播
当患病动物舔舐人的眼睛、口腔、鼻腔等黏膜部位时,病毒可能通过黏膜直接进入人体。黏膜组织比皮肤更脆弱,即使没有明显伤口也存在感染可能。儿童与动物亲密接触时更易发生此类暴露。若发生黏膜暴露,须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并立即就医评估。
预防狂犬病需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未免疫的流浪动物,为家养宠物定期接种疫苗。接触可疑动物后无论是否出血都应规范处理伤口并就医,狂犬病疫苗需在暴露后24小时内开始接种。日常接触动物后需彻底洗手,教育儿童不要挑逗陌生动物,野外活动时注意防范蝙蝠等高风险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