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分级
不稳定性心绞痛根据Braunwald分级标准可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主要依据症状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诱发因素进行划分。
Ⅰ级指新发严重或恶化性心绞痛,但近2个月内无静息痛发作,通常由体力活动诱发,疼痛程度较既往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Ⅱ级为近1个月内出现静息性心绞痛,但48小时内无发作,疼痛可能伴随出汗、恶心等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往往超过70%。Ⅲ级定义为48小时内有静息痛发作,属于急性缺血状态,常需紧急医疗干预,此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增高。
分级评估需结合心电图ST段变化、心肌酶谱及冠脉造影结果。Ⅰ级患者可能仅需优化药物治疗,如硝酸甘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片。Ⅱ级患者通常需要住院观察,必要时行冠脉CTA评估血管情况。Ⅲ级患者属于高危组,多数需紧急冠脉介入治疗,如放置药物洗脱支架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严格遵循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避免腌制食品及动物内脏。可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喷雾以备急救使用,记录心绞痛发作的时间、诱因及持续时间。戒烟并控制血压血糖,定期复查血脂四项和超敏C反应蛋白。若静息状态下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的胸痛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