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是什么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两种临床表现,主要区别在于发作诱因、疼痛特点及预后风险。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需紧急干预;稳定型心绞痛多由体力活动诱发,症状相对可控。
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静息状态下突发胸痛,疼痛程度剧烈且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可能伴随冷汗、恶心等症状。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心肌损伤标志物通常阴性。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不完全阻塞。此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风险较高,需立即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片,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血管情况。
稳定型心绞痛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发作,胸痛呈压榨性,持续5-15分钟可自行缓解。发作时心电图可能出现一过性ST段改变,但无心肌坏死证据。其病理机制为固定性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供氧不足。治疗以改善心肌缺血为主,可选用硝酸甘油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同时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长期管理包括戒烟、规律有氧运动及低脂饮食。
两类心绞痛患者均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避免寒冷刺激和过度饱餐。建议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片,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并舌下含服。日常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心理应激可能诱发心绞痛发作,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情绪。若出现胸痛频率增加或休息时发作,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