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石的常见用法有哪些
烂石在传统医学中通常指风化严重的矿石或特殊岩石,常见用法包括外敷消肿、制作药膏及配伍中药方剂。主要有外敷止血、药浴浸泡、研磨入药、穴位贴敷、制作膏剂五种用途。
1、外敷止血
烂石经煅烧研磨后形成的细粉具有收敛作用,可直接撒于浅表伤口帮助止血。需配合无菌纱布加压包扎,适用于小面积皮肤擦伤或渗血情况。使用前需清除碎石杂质,避免异物残留导致感染。皮肤破损严重或动脉出血时须及时就医。
2、药浴浸泡
将煅制烂石碎块加入40℃左右温水中浸泡,可用于缓解关节肿痛。其矿物成分可通过皮肤微量吸收,但浓度过高可能导致皮肤干燥脱屑。每次浸泡不超过20分钟,湿疹或皮肤溃烂者禁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艾叶、红花等药材增强疗效。
3、研磨入药
炮制后的烂石粉常作为辅料加入中药丸散,如与血余炭配伍制作止血散。其钙、镁等矿物质能与部分中药成分产生协同作用。内服需严格控量,过量可能引起胃肠不适。现存中华本草记载含烂石的成方制剂有7种,均需凭处方使用。
4、穴位贴敷
将醋调烂石粉敷贴于足三里等穴位,传统医学认为可改善脾胃虚寒症状。现代研究显示其温热刺激可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贴敷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皮肤敏感者可能出现红疹。建议配合艾灸增强效果,糖尿病患者慎用此法。
5、制作膏剂
烂石与麻油等基质熬制后可制成外用膏药,用于跌打损伤初期消肿。典型如传统方剂黄玉膏,含烂石、乳香等成分。膏药贴敷前需清洁皮肤,出现瘙痒应立即停用。开放性伤口或化脓性炎症禁止使用此类膏剂。
使用烂石前应咨询正规中医师,确保药材经过规范炮制处理。外用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出现灼痛、红肿需立即停用并用清水冲洗。内服制剂必须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与浓茶、萝卜同食影响药效。孕妇、婴幼儿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含烂石制剂,治疗期间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