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厌食症
厌食症是一种以刻意限制进食、对体重和体型过度关注为特征的精神障碍,主要分为神经性厌食和心因性厌食两类。神经性厌食可能与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压力、心理创伤等因素有关,常伴随体重显著下降、月经紊乱、低血压等症状;心因性厌食多由情绪障碍或应激事件触发,表现为食欲减退但无刻意减重行为。两类厌食症均可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1. 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患者通常对体重增长存在病态恐惧,即使体重低于正常标准仍坚持节食或过度运动。该病可能与下丘脑功能紊乱、5-羟色胺系统异常等生物学因素相关,患者常出现皮肤干燥、脱发、骨质疏松等症状。治疗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体像认知,严重营养不良时需住院进行营养支持,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奥氮平片等药物调节情绪。
2. 心因性厌食
心因性厌食多由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引发,患者因情绪低落丧失进食欲望,但无主动控制体重的行为。发病可能与应激状态下胃肠激素分泌异常有关,常见餐后腹胀、早饱感等症状。治疗以心理疏导为主,可配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米氮平片等抗抑郁药物,同时需进行饮食行为训练恢复规律进食。
3. 遗传易感性
家族中有进食障碍病史者患病概率较高,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奖赏回路异常,使患者从饥饿中获得心理满足。这类人群更易受社会审美观念影响,早期表现为对特定食物的排斥。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必要时通过家庭治疗干预。
4. 社会文化因素
过度追求瘦身的社会风气可能诱发厌食行为,青少年尤其容易通过极端节食模仿理想体型。长期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等生理变化。预防需加强健康教育,纠正错误审美观念,学校可开展身体意象相关课程。
5. 并发症风险
长期厌食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女性可能出现闭经、不孕,严重低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血液检查常见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需监测电解质水平并及时补充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复合维生素B片等营养素。
厌食症患者应建立规律的三餐习惯,初期可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食物,逐步增加坚果、乳制品等能量密度高的食材。避免单独进食,家属需陪伴用餐并给予正向鼓励。恢复期可进行轻度瑜伽、散步等运动改善代谢,但需避免过度消耗热量。若出现呕吐、晕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不可自行服用促消化药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