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51946次浏览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病,由汉坦病毒引起,主要是通过鼠类传播,如果不积极治疗病死率非常高,患上这种疾病后,先会出现高烧,然后进入低血压休克期,病情进一步加重,尿量会严重减少,积极治疗后尿量又会明显的增多。

现在家中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宠物的种类繁多,比如猫、狗、鼠等,虽然和宠物相处其乐无穷,但是也要注意被传染疾病的可能,比如宠物鼠很容易传染出血热,如果在和宠物鼠相处的过程中,不小心就有可能会被它咬伤,就可能出现患病,那么,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呢?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这种疾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病,一般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出现这种疾病后,如果不积极治疗,病死率非常高,甚至能高达90%。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
  1.传染源
  鼠类是出血热病毒的主要宿主,如果家中养着宠物鼠,在和宠物鼠玩耍的过程中被它咬伤,或者不小心被野鼠、家鼠咬伤,就可能会传染这种疾病。
  2.传播途径
  这种病毒主要是通过鼠类的血,唾液,尿液,粪便等传播,这种病毒会直接向人传播,如果自己的免疫力比较低,就可能会被感染上这种疾病。
  三、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
  1.发热
  这种疾病的潜伏期是2~3周,过了潜伏期后就会突然发烧,体温能高达40度左右,同时伴随着头痛、腰痛、眼眶痛等三痛症状,脸部、颈部、上胸部的皮肤也会发红,眼结膜也会充血,就好像喝醉了酒一样。

2.低血压休克期
  当发烧持续4~6天后,人们就会进入低血压休克期,此时体温会下降,血压也会下降,严重时会出现休克。
  3.少尿期
  因为这种疾病对于肾脏的危害很大,所以病情进一步加重时,患者的尿量会明显减少,有时24小时的尿量不足400毫升。
  4.多尿期
  经过积极的治疗,当肾脏组织逐渐修复后,尿量会明显增多,每天的尿量甚至能高达6000毫升,如果这时候不注意及时补液,有可能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这种症状大概会持续7~14天,在发病的第2周比较常见。

相关推荐

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
流行性出血热是通过啮齿类动物、鼠蚤进行媒介进行传播。有部分病人是通过接触性传播,接触到了被出血热病毒污染的东西或是摄入被出血热病毒污染的东西,经过消化道途径进行传播。还有林区或山林农村的工作者,在清理山区或居住房时,有鼠聚集窝点时可能会引起气溶胶局部密封的气体,引起气溶胶传播。可能通过呼吸道途径来进行感染。所以病人也有垂直传播的风险,感染途径也是多样的。
语音时长 01:40

2021-12-30

82835次收听

01:53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是通过啮齿类动物、鼠蚤进行媒介进行传播。有部分病人是通过接触性传播,接触到了被出血热病毒污染的东西或是摄入被出血热病毒污染的东西,经过消化道途径进行传播。还有林区或山林农村的工作者,在清理山区或居住房时,有鼠聚集窝点时可能会引起气溶胶局部密封的气体,引起气溶胶传播。可能通过呼吸道途径来进行感染。所以病人也有垂直传播的风险,它的感染途径也是多样的。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病鼠唾液、血液、粪便、尿液中含汉坦病毒,所以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是流行性出血热的最常见传播途径;其次流行性出血热还会通过气溶胶传播、母婴传播;另外,虫媒也可能会传播流行性出血热,还需进一步确认。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原则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也就是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在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会有所不同,第一期要抗病毒,第二期要补充血容量,第三期要稳定机体内环境,第四期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第五期要补充营养。
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病原体是汉坦病毒,啮齿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中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都是比较常见的传染源。蚊虫叮咬了带有病毒的老鼠后也会成为传染源,感染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孕妇也是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有哪些疫苗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此病疫苗有I型疫苗、Ⅱ型疫苗、I型纯化疫苗。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康复
流行性出血热需对症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发热期,应注意控制体温,补充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减少毛细血管外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