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黄褐斑如何治疗

58388次浏览

黄褐斑可以内服,化斑通络汤和退斑汤进行调理,同时可用紫草洗方外洗湿敷,并外涂由白芷、白术制成的面膜。除此之外,患者还可局部使用酪氨酸酶抑制剂软膏,或者去美容医院做激光祛斑手术

脸上长黄褐斑是十分多见的,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少人都有黄褐斑,但对于爱美的女孩子来说,长黄褐斑无疑是非常烦恼的事情,即便是使用化妆品遮挡,也还是容易看到,不过黄褐斑是有办法可以祛除的,那么黄褐斑如何治疗能彻底性消除呢?
  一、黄褐斑的中药疗法
  1.内服中药方剂
  从中医角度来看,黄褐斑主要是由于肝郁气滞所致,所以就需要以清肝解郁,为治疗原则。患者可以用水煎服由丹皮、川芎、白蒺藜、桃仁、红花、白僵蚕以及白芷等中草药,组成的化斑通络汤,同时也可以服用退斑汤等中药方剂,可起到显着的祛斑效果。
  2.中药外洗方
  长黄褐斑时,可以使用紫草洗方外洗皮肤,具体可使用紫草、红花、厚朴、茜草、白芷、赤芍、苏木、丝瓜络以及木通等中草药,在加水煮沸后,放到温度适宜,用来外洗长斑的部位,也可以进行局部湿敷。这种方法对肝斑以及中毒性黑皮病,有明显疗效。
  3.中药面膜
  有很多中药材,都具有美白肌肤和淡斑祛斑的作用,所以就可以用来制作成面膜使用。一般是使用白芷、白术以及白蒺藜一类中药材,研磨成碎末状后,加入食疗蜂蜜调制,均匀外敷在面部即可,一般一周使用2-3次,即可见到淡斑效果。
  二、黄褐斑的西药疗法
  其实在长黄褐斑时,可以局部外涂熊果苷软膏,或者曲酸霜等外用酪氨酸酶抑制剂软膏,进行治疗。不过要注意这类软膏,属于抗氧化剂,最好是在晚上临睡前使用,且要避光封闭保存,否则容易被氧化。
  三、黄褐斑的激光疗法
  如果想要快速、有效的祛除面部黄褐斑,就可以到正规美容医院,做激光祛斑手术,可以在不留疤痕的基础上,达到祛斑效果。除此之外,光子嫩肤或强脉冲光治疗,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关推荐

01:17
有斑的地方放血能淡斑吗
有斑的地方放血是否能淡斑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如果长斑是体内毒素堆积引起的,一般通过放血能淡斑;如果长斑不是体内毒素堆积引起的,放血通常不能淡斑,该行为还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1.能:放血具有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的功效,如果长斑是体内毒素堆积引起的,如黄褐斑,一般可以通过放血淡斑,能够有效通过放血排出毒素,改善斑点。放血后需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沾水,以免伤口感染,滋生细菌。2.不能:如果长斑是长期在紫外线下工作,导致皮肤黑色素增加形成的,放血一般不能起到淡斑的作用。可通过激光治疗、光子嫩肤等方式改善,还可以遵医嘱通过维生素E乳、氢醌乳膏、维A酸乳膏等药物帮助缓解。平时还需注意防晒,外出时可使用防晒伞、防晒霜抵挡紫外线。平时还可以适当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能够加强内脏的代谢能力,促进斑点淡化。
黄褐斑日常保健攻略
健康红润的肌肤是每个女性都渴望拥有的,黄褐斑彻底打碎的她们的梦想,其实只要注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配合治疗是可以恢复姣好容颜的
黄褐斑遗传吗
黄褐斑具有遗传倾向。黄褐斑的发生原因有很多,但是确实有家族性发病因素。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患者,具有遗传性的易感基因。具有这种遗传性易感基因的患者在诱发因素下就形成了黄褐斑。黄褐斑大多会形成面部对称性黄褐色斑片,有时发生在脸颊部位,有时发生在额头部位以及鼻部,有时也会发生在口周或者上唇等部位。这种疾病发生还和外界因素有关,比如环境因素或者是紫外线照射,有的时也和患者不当使用化妆品有关系。还由于性激素水平变化,导致黄褐斑的发生,特别是对于女性,在怀孕期间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促进黑色素细胞分泌了大量的黑色素颗粒,最终导致颜面部位出现黄褐斑的现象。当然这些因素都是在遗传性易感基因条件下发生。如果没有遗传性易感基因,发病概率会降低。而且患者口服避孕药,也会导致黄褐斑发生。黄褐斑也可因口服其药物导致,比如长期口服氯苯嗪或者苯妥英钠等。特别对于妇女,如果出现月经不调、子宫附件炎等,也有可能出现黄褐斑。
语音时长 02:13

2020-02-14

61094次收听

如何预防黄褐斑
黄褐斑预防可从保持好的心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做好防晒、内分泌调节工作以及多吃富含维生素c食物等方式有效预防。一、保持良好心态、开朗乐观、不要自卑,应避免情绪激动,急燥、易怒、焦虑;要积极配合大夫治疗,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居室不宜干燥,以防加重瘙痒,洗澡时不宜用热水及刺激性香皂,不宜搓澡,用温水冲洗即可;三、黄褐斑发病原因非常多,主要与日晒、内分泌有关。患者出门时注意防晒,戴帽子、戴口罩、撑太阳伞、涂防晒霜。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雌激素、孕激素分泌水平不良会导致黄褐斑,需定期体检,及时治疗基础性疾病;四、黄褐斑可通过饮食预防,平时多吃富含维生素C多的食物、水果,高蛋白饮食,低盐低脂饮食。多吃猕猴桃、花生、瘦肉、鱼类等。
语音时长 01:34

2020-01-07

60472次收听

黄褐斑的去除方法
黄褐斑的去除方法主要包括注意日常生活和饮食、防晒或外涂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日常生活需要注意,尽量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维生素C、维生素E,可以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有减少色素沉着的作用,所以对黄褐斑有一定的好处。二、除了食物以外,生活上还需要注意,尽量不要晒太阳,少接触紫外线。因为紫外线可以加重黄褐斑,外出的时候打伞,涂防晒霜,局部可以涂氢醌霜,不过需要注意氢醌霜可能引起色素减退。三、可以外涂壬二酸,也可以果酸治疗。可以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近年来,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口服氨甲环酸对治疗黄褐斑有很大的作用,还可以激光治疗,可以Q开关激光或者是强脉冲光治疗。
语音时长 01:33

2019-12-13

54706次收听

02:13
长黄褐斑的原因
黄褐斑的原因,其实有很多。主要和我们的人种、日晒时间、阳光照射、口服某些药物、月经、内分泌失调、失眠和情绪抑郁等有关。其中,最主要是日晒。有些长黄褐斑的人群,都是长期进行室外工作或活动,并且没有采取良好的防晒措施,这类人群会出现大面积且颜色较深的黄褐斑。其次,黄褐斑还与患者的身体有关,比如患有严重的妇科疾病患者,比如有月经不调的女性,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时间长了之后脸上会出现黄褐斑。另外,长期熬夜、失眠、抑郁、吸烟、饮酒、长期食用辛辣油腻性食物等,也会导致黄褐斑的出现。由此可见,黄褐斑的病因复杂,我们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黄褐斑的发生。
中药可以治黄褐斑吗
中药对治疗黄褐斑是有一定的作用,黄褐斑又称肝斑、蝴蝶斑。是黑色素沉着,显于面部,为呈浅黑色、咖啡色或淡褐色的不规则的斑块,边界清楚。患者可以使用中药祛斑汤,有生地、熟地、当归、柴胡、香附、茯苓、川芎、白僵蚕、白术、白藓皮、白附子、甘草,水煎服,每日一剂,或为水丸,每日三次,治疗黄褐斑有比较好的效果。另外白附子、白茯苓、密陀僧等研磨细粉,睡前以乳汁调匀,涂擦面部,也可治疗黄褐斑。
语音时长 01:36

2019-09-16

58618次收听

逍遥丸能去黄褐斑吗
逍遥丸具有的很好的疏肝解郁,养血敛阴的作用。对于肝气郁结所引起的各种身体不适,像是长时间失眠,情绪抑郁,胸闷不适等都会有很好的缓解治疗的作用。而如果是由于肝气郁结所引起的黄褐斑,适量服用逍遥丸也会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黄褐斑能治好吗
黄褐斑是可以治疗好的皮肤疾病,患者可以使用氢醌霜等外用软膏进行局部治疗,同时可配合服用维生素C,也可以服用化斑通络汤或者退斑汤一类中药方剂。除此之外,患者也可以采用液氮冷冻、激光等物理疗法来祛除斑点,中草药面膜疗法的效果也十分不错。
黄褐斑怎么治疗最好
黄褐斑患者,需要使用氨酸酶抑制剂软膏和维A酸类药膏进行治疗,同时可使用白附子、钟乳粉、细辛末研磨成细末外敷面部,并用水煎服柴胡、生地、熟地组成的中药方剂。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激光、光子嫩肤术等方法,来帮助清除黄褐斑。
黄褐斑中药怎么治疗
中医视角认为黄褐斑主要是由肝郁,脾虚或充血引起的,综合治疗可用于治疗不同原因的黄褐斑。例如,口服中药,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肝脏或脾脏和湿气。在局部用可以使用针灸,中药外敷,艾灸或穴位按压等治疗方法,效果都是十分不错的。
01:54
黄褐斑会反弹吗
黄褐斑不能叫反弹,而是在治疗过程当中它会变浅。导致黄褐斑的因素有很多,第一和自身的体质、气血的运行情况有关系。第二和外因有关系,特别是紫外线的照射,容易引起黄褐斑加重。所以治疗黄褐斑,一方面治疗后有效,但是自身保护也很重要。要注意避免日光的暴晒,特别是夏季,做好面部的保养,必须抹防晒霜加以保护,这样才可以使治疗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不再反弹。
01:44
果酸可以治疗黄褐斑吗
果酸可以治疗黄褐斑。果酸是一个有机酸,无毒无味,分子量很小,结构简单,水溶性渗透性很强,透过角质层进入皮肤,不破坏皮肤屏障。果酸可以直接抑制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促进上皮细胞的活化与更新,加速代谢。在黄褐斑的发病过程中用果酸治疗效果非常好。
黄褐斑与使用化妆品有关联吗
黄褐斑与化妆品有关系。化妆品含有防腐剂、发泡剂、香料,长期使用对皮肤屏障有损害。有的里面添加有激素、重金属、荧光剂、这些对皮肤损害非常大。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敏感、毛细血管扩张,会加重黄褐斑。因此黄褐斑的患者用基础的保湿防晒最好。
语音时长 01:13

2018-08-16

54823次收听

02:23
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方法有哪些
黄褐斑是多因素所致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与遗传、内分泌失调、神经功能障碍、化妆品、日光照射、怀孕和避孕药有关。中医内治常用方是桃红四物汤,外治常用中药膏膜,成分有当归、红花、白芨、白芷等,具体外敷步骤需到医院由专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