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症状
出血热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肤黏膜出血、肾功能损害等。出血热通常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属于急性传染病,需及时就医隔离治疗。
1、发热
出血热早期会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持续3-7天。发热多伴有畏寒、寒战等全身症状,与普通感冒发热不同之处在于退热后病情可能反而加重。此时需监测体温变化,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退热。
2、头痛
剧烈头痛是出血热典型症状之一,多表现为前额或全头部持续性胀痛,可能伴有眼眶痛。头痛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严重时可出现喷射性呕吐。头痛可能与病毒血症导致的脑血管充血、颅内压增高有关。
3、肌肉酸痛
患者常出现全身肌肉酸痛,以腰背部、腓肠肌为著,活动时加重。体检可见肌压痛阳性,但无肌力下降。肌肉症状与病毒直接损伤肌肉组织及炎症反应有关,严重者可出现肌红蛋白尿。
4、皮肤黏膜出血
病程3-5天后可出现特征性出血表现,包括皮肤瘀点瘀斑、结膜充血、牙龈出血、鼻衄等。出血症状与血小板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相关,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咯血等。
5、肾功能损害
多数患者会出现少尿、蛋白尿等肾脏损害表现,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肾功能损害与病毒直接攻击肾小管、低血压导致的肾脏灌注不足等因素有关,需密切监测尿量及肾功能指标。
出血热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饮食以易消化、高热量为主,避免粗糙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接触鼠类或疫区环境后出现上述症状,须立即至感染科就诊,早期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可改善预后。患者排泄物、血液等需严格消毒处理,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21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