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胃炎的治疗
出血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出血性胃炎可能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酗酒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呕血、黑便、上腹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1、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黏膜修复。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联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进行根除治疗。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凝胶可覆盖创面,减少胃酸刺激。严重出血时可静脉注射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内镜治疗
对于活动性出血或可见血管残端,可在胃镜下采用钛夹止血术或氩离子凝固术。注射治疗常用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局部注射,联合硬化剂如聚桂醇注射液降低再出血风险。热凝固术通过双极电凝探头直接封闭出血点。术后需禁食24-48小时,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需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
3、手术治疗
当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或出现穿孔时,需考虑胃大部切除术或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急诊手术适用于每小时输血超过500毫升仍无法维持血压的休克患者。术前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术后可能发生吻合口瘘、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肺疾病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必要时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替代。
4、输血支持
血红蛋白低于70克每升或持续活动性出血时需输注浓缩红细胞,维持血红蛋白在90-100克每升。大量输血时应注意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异常,按1:1比例输注红细胞与血浆。血小板低于50×10^9每升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输血期间需监测体温、心率及尿量,警惕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不良反应。
5、营养管理
急性期需禁食1-3天,出血停止后从冷流质逐渐过渡至低纤维软食。推荐少量多餐,每日6-8餐,每餐不超过200毫升。可选择米汤、藕粉、蒸蛋羹等低渣食物,避免辛辣、过热及酸性食物。后期逐步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腐,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严重营养不良者可短期使用肠内营养粉剂,必要时采用鼻肠管喂养。
出血性胃炎患者康复期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除烟酒,慎用阿司匹林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和锌制剂。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修复情况,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确认根除效果。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或再次黑便时应立即就诊。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血管痉挛。
相关推荐
01:36
03:08
02:58
02:12
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