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否严重需根据具体类型和程度判断,多数情况下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但少数特殊类型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急性胃炎通常由饮食不当、药物刺激或病原体感染引起,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通过短期禁食、口服铝碳酸镁咀嚼片或硫糖铝混悬凝胶等胃黏膜保护剂,配合流质饮食调整,症状多在3-5天内缓解。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餐后饱胀、嗳气等不适,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此时需规律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枸橼酸铋钾胶囊,同时避免辛辣刺激饮食。这两种常见类型胃炎经规范干预后预后较好,一般不会造成持久性损害。
特殊类型的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等情况则需高度重视。长期胃黏膜炎症可能导致胃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异常,增加胃癌发生概率。此类患者除需进行14天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外,还应定期接受胃镜随访监测。当出现呕血、黑便、体重骤降等预警症状时,提示可能存在胃穿孔或恶性病变风险,须立即就医处理。
胃炎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进食习惯,每日摄入50-100克易消化的优质蛋白如蒸蛋羹、嫩豆腐,避免空腹饮用咖啡或浓茶。烹饪方式建议选择蒸煮炖,减少油炸食品摄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反复发作时,应及时进行碳13呼气试验和胃功能检查,由消化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