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小儿癫痫的原因有哪些

57146次浏览

小儿癫痫可能由遗传因素、围产期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发育异常、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癫痫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异常放电,需通过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确诊。

1、遗传因素

部分癫痫综合征具有明确家族遗传倾向,如Dravet综合征、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等。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或神经递质失衡。对于遗传性癫痫,家长需定期带孩子复查脑电图,医生可能建议使用丙戊酸钠口服溶液、左乙拉西坦片或托吡酯片等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

2、围产期损伤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产伤或早产低体重可能造成脑组织损伤。这类患儿可能出现肌阵挛发作或强直性痉挛,常伴有运动发育迟缓。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发作时的肢体动作和意识状态,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苯巴比妥片或拉莫三嗪分散片进行治疗。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感染可能遗留癫痫灶。患儿除抽搐外还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急性期需及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或阿昔洛韦注射液控制感染,后期若出现癫痫发作可考虑奥卡西平片等药物。

4、脑发育异常

皮质发育不良、脑回畸形等结构异常是难治性癫痫常见原因。这类患儿往往在婴儿期即出现频繁局灶性发作,核磁共振检查可发现异常。医生可能联合使用拉考沙胺片和氯巴占片,严重时需评估手术切除病灶的可能性。

5、代谢性疾病

苯丙酮尿症、线粒体病等代谢障碍会导致能量代谢异常。患儿除癫痫发作外,常伴有智力倒退和肌张力异常。家长需严格遵循特殊饮食方案,医生可能开具生酮饮食配合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治疗。

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不明原因抽搐、愣神或肢体僵硬时,应立即记录发作表现和持续时间,避免强行按压肢体。日常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闪光刺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建议制作发作日记,详细记录诱因和发作特征,复诊时提供给医生作为调整用药的依据。对于学龄期儿童,家长需与学校沟通病情,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相关推荐

小儿癫痫是什么
小孩儿癫痫病在医学上讲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综合症,具体会使小儿的肌肉发生反复抽搐的一种病症,是一种脑部神经系统障碍而引起的神经类的疾病。而且在病发原因中遗传因素是占大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脑部结构异常等原因。这种病症对于小儿未来生活中的影响是比较有损毁性的。
小儿癫痫有哪些类型
每一个小儿癫痫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因此我们按照不同的情况可以将小儿癫痫很多不同的类型,比较常见的包括癫痫大发作、失神发作、高热惊厥以及局限性发作等,要根据患儿的实际状况来制定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
儿童癫痫有哪些症状
儿童癫痫的症状主要有意识丧失、肢体抽搐、感觉异常、行为异常和自主神经症状。癫痫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儿童患者的表现具有多样性,需结合脑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1、意识丧失典型表现为突然意识中断,动作停止且呼...
中医如何调理小儿癫痫
中医调理小儿癫痫可通过中药内服、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饮食调理、情志调护等方式综合干预。小儿癫痫属于中医痫证范畴,多与风痰闭阻、气血失调、先天不足等因素相关,需结合个体体质辨证施治。1、中药内服根据证型选用熄风化痰类方剂如...
治疗癫痫,贵在坚持
癫痫治疗需要长期坚持规范用药和定期随访,控制发作的关键在于患者依从性。治疗方式主要有抗癫痫药物、生酮饮食、神经调控手术、迷走神经刺激术、中医辅助治疗等。
01:47
癫痫儿童能正常上学吗
癫痫儿童大多数都可以正常上学。因为大多数癫痫的孩子都能服用药物来控制发作的,如果孩子的癫痫能够通过服药控制,而不会反复的发作,这种孩子完全可以正常的上学。不要因为孩子得了癫痫,就要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或者是融入到社会的权利。因为癫痫这种疾病大多数,70%到80%都是可以治愈和药物进行控制的,而且可以逐渐地减药或者停药,是一个可治愈性的疾病。只有极少数一部分孩子,严重的癫痫频繁发作,药物很难控制,这种孩子可能才需要一些特殊的教育模式。
儿童癫痫如何用药
儿童癫痫需要根据具体的发作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治疗癫痫疾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这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在控制癫痫发作的时候,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达到药物治疗的最佳有效性和最大安全性。因此,儿童癫痫选择药物治疗需要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在用药前需要充分的评估患儿的疾病情况,以此来确定用药方案。早期尽可能的选择单药小剂量进行治疗,再逐渐增大药物剂量,以最大程度控制癫痫发作,对于难治性的癫痫,可以选择联合治疗,治疗期间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病情情况及时调整药物。
语音时长 01:03

2021-01-26

95668次收听

儿童癫痫发作家长如何处理
当儿童出现癫痫发作时家长首先第一时间要将患儿置于安全区域,避免由于发作造成意外损伤。其次,要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由于癫痫发作导致胃内容物呕吐时引起窒息,造成生命危险。另外,需要在上下牙齿之间垫入软物,避免由于癫痫发作时牙关紧闭而引起舌咬伤。值得注意的是患儿抽搐发作时不要使患者的四肢受到压迫,以免造成骨折等意外伤害,发作时间不长的,家属需要做好记录,待发作过后以便及时送医治疗,如果发作时间过长的患儿,那么需要第一时间送医治疗,避免耽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语音时长 01:05

2021-01-26

98702次收听

如何正确的治疗小儿癫痫
治疗小儿癫痫主要首先积极找准病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果是由于颅内疾病所致的小儿癫痫,则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才能够有效改善症状。目前临床上控制癫痫疾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按时规律的服用抗癫痫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服药过程中,要定期复诊、监测血药浓度,不得随意减药或者停药,以免加重病情。同时根据患儿病情及时做好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对于癫痫患儿在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均衡营养,荤素搭配,食疗上注意不宜过量,这会增加身体负担,也是诱发癫痫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音时长 01:04

2021-01-26

96689次收听

小儿抗癫痫药安全吗
小儿癫痫药物一般是安全的,副反应比较轻微,是可逆的,但是抗癫痫治疗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每个孩子对抗癫痫药物的耐受性有差别,所以医生在给患儿治疗时要尽早告知家长癫痫药物的副反应,以便及时发现,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所有抗癫痫药物一般都会存在嗜睡和共济失调的副反应,此外每个药物还有各自的特殊副反应。比如丙戊酸钠会出现肝功能损害,苯巴比妥钠可以出现皮疹的表现,卡马西平可以引起血小板血细胞减少,氯硝基安定可以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行为精神行为改变,当口服苯巴比妥钠出现皮疹的时候,要及时停用苯巴比妥钠,此外所有的抗癫痫药物中毒的时候会表现出癫痫加重的表现,因此在治疗癫痫的同时,要监测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和副反应。
语音时长 01:34

2019-01-18

50023次收听

癫痫发作怎么办
小儿癫痫突然发作的时候,要注意患儿是否有缺氧、呕吐、发热等症状,如果患儿存在缺氧表现,及时给患儿吸氧治疗;如果患儿出现呕吐要将患儿的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到气管里造成患儿窒息,引起生命危险;如果患儿出现高热,要及时给患儿进行物理或者药物降温。最关键的是镇静止痉治疗,常用的镇静止痉药是安定,一般静脉给药需要剂量是每公斤体重0.3到0.5毫克,如果经过治疗3到5分钟仍然不见效,可以等15分钟左右再重复给药一次。无法进行静脉给药时,可以选用直肠给药,直肠安定给药的剂量是每公斤体重0.5毫克,对于年幼儿童安定的剂量要控制在3毫克以内,对于年长的儿童安定的剂量一般控制在10毫克以内,如果安定治疗无效可以选择10%的水和甘露醇直肠给药,剂量是每公斤体重50毫克。
语音时长 01:39

2019-01-18

61741次收听

02:23
癫痫是什么引起的
癫痫是遗传、脑部病变和脑发育异常引起。一、与遗传疾病有关,家族癫痫的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二、隐源性癫痫,未找到确切原因;三、症状性癫痫,继发于其他疾病基础,颅内感染、颅内出血、颅脑损伤、代谢性疾病合并脑损伤、持续惊厥引起惊厥性脑病、离子紊乱引起脑水肿及脑部病变、呼吸系统感染、缺氧引起中毒性脑病、染色体疾病引起了脑发育异常。
02:37
小儿癫痫的症状
小儿癫痫的症状是口吐白沫、抽搐、阵挛失神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感觉性发作、认知和行为异常性发作。小儿癫痫根据发作类型可以分为惊厥性癫痫、非惊厥性癫痫、传播性癫间和部分性癫痫。惊厥性癫痫症状为口吐白沫、抽搐、机体伸直、不能弯曲或阵挛,伴有意识障碍;非惊厥性癫痫指上述以外的发作,失神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感觉性发作、认知和行为异常性发作等,表现与环境因素不相协调的发笑、意识不清、肢体出现不协调的划船动作、发作性感觉异常等。
02:20
小儿癫痫怎么治
小儿癫痫通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小儿癫痫治疗通过控制癫痫发作、减少脑损伤,使患儿恢复学习和社交能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手术治疗、病因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有副作用,癫痫治疗过程中,监测癫痫药物副作用。药物治疗好坏决定于癫痫的发作类型,良性癫痫,预后较好;难治性癫痫,需要手术治疗。
02:54
癫痫发作急救
小儿癫痫突然发作时,要观察患儿是否有缺氧、呕吐、发热等症状。若存在缺氧要及时进行吸氧治疗;若出现呕吐,要将患儿的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到气管里造成患儿窒息;如果患儿出现高热,要及时进行物理或药物降温,最关键的是镇静止痉治疗。常用的镇静止痉药是安定,一般静脉给药,若3到5分钟后仍然不见效,则15分钟左右再重复给药一次,直肠给药时对于年幼儿童剂量要控制在3毫克以内,对于年长儿童一般控制在10毫克以内。安定治疗无效时选择10%的水和甘露醇直肠给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