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假膜性肠炎是怎么回事
小儿假膜性肠炎可能由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使用不当、艰难梭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胃肠黏膜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停用相关抗生素、使用针对性药物、重症医疗干预等方式治疗。
1、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饮食不规律或频繁更换奶粉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患儿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建议家长逐步调整喂养方式,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酪酸梭菌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帮助恢复菌群平衡。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避免高脂高糖饮食。
2、抗生素使用不当
广谱抗生素过度使用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常见于呼吸道感染后不规范用药的儿童,表现为水样便伴伪膜排出。需立即停用原抗生素,在医生指导下改用甲硝唑片或万古霉素颗粒等针对性药物。家长不得自行给儿童使用抗生素。
3、艰难梭菌感染
该致病菌产生的毒素会损伤结肠黏膜,多见于住院交叉感染的患儿。典型症状为发热、血便和腹痛。确诊需进行粪便毒素检测,治疗需严格隔离并静脉注射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接触患儿后必须规范洗手消毒。
4、免疫功能低下
早产儿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更易发病。除腹泻外常合并口腔真菌感染。需在控制肠炎同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如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家长需保持居所清洁,避免带患儿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5、胃肠黏膜损伤
消化道手术或腐蚀性物质误食可能导致黏膜屏障破坏。患儿排便时哭闹明显,粪便含黏液。需采用蒙脱石散保护黏膜,配合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预防脱水。恢复期应给予低渣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患儿日常应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低乳糖配方奶粉或稀释米汤等易消化食物。每次便后需用温水清洗会阴并涂抹护臀霜。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和尿量,若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或血便加重,须立即就医。恢复期避免添加新辅食,所有餐具应每日煮沸消毒。适当补充锌制剂有助于肠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