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吸虫肝病
血吸虫肝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肝脏病变,属于寄生虫病导致的肝脏损害。血吸虫主要通过接触疫水传播,虫卵沉积在肝脏引发炎症反应和纤维化,主要表现有肝区疼痛、腹胀、乏力等症状,晚期可能出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
1. 感染途径
血吸虫肝病主要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感染。当人体皮肤接触疫水时,尾蚴可穿透皮肤进入体内,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发育为成虫。成虫产卵后,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继续传播,部分虫卵滞留肝脏引发肉芽肿性炎症。疫区居民因生产生活接触河水、湖水等水源时容易感染。
2. 病理变化
血吸虫虫卵沉积在肝脏门静脉分支内,诱发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形成虫卵肉芽肿。反复感染可导致门静脉周围纤维化,肝内血管结构扭曲变形。随着病程进展,肝脏逐渐出现干线型纤维化特征,门静脉血流受阻,最终可能发展为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
3. 临床表现
急性期可能出现发热、荨麻疹等过敏反应。慢性期典型症状包括肝区隐痛、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肝脾肿大,尤以左叶肝肿大明显。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门静脉高压表现,部分患者伴有生长发育障碍。
4. 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发现血吸虫卵是确诊依据,可采用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免疫学检测如环卵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有助于诊断。影像学检查中B超可见特征性的网络状强回声,CT可显示门静脉周围纤维化。肝活检病理检查能明确肝组织纤维化程度。
5. 防治措施
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预防关键在于避免接触疫水,必须接触时应做好防护。疫区需加强粪便管理、灭螺等综合防治措施。患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肝脏影像学,出现肝硬化并发症需及时就医干预。
血吸虫肝病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以易消化、高蛋白食物为主,限制钠盐摄入以防腹水加重。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禁酒以减少肝脏负担。疫区居民接触水体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肝区不适时,应及时就医排查血吸虫感染。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防护,多数患者预后良好。